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进修的30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教学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观察组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疾病诊治能力的提高4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可促进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通过对20年来腹膜粘连超声评价的有关文献分析,探讨超声评价腹膜粘连的临床意义.共29篇文献纳入分析,分为3类:超声评价腹膜粘连的方法学研究,以超声观察"内脏滑动"方法研究腹腔镜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对超声诊断腹腔内粘连的评价.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以内脏纵向滑动距离<1 cm作为诊断腹膜粘连的标准;对腹壁局部进行重点超声扫查是目前比较合理的策略;临床上可用于术前评估腹部手术、腹腔镜入路的安全性,还可用于防粘连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讨论在肌肉骨骼超声影像诊断培训中应用"寓教于练"方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通过对30名参加培训的进修医师进行一个月的"寓教于法"教学,其培养效果通过客观考题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结果 30名进修医师在培训后试卷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0.05)。进修医生对于整个培训内容方面的综合评价,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为70%,满意为30%。对于自己在肌骨超声诊断水平提高方面的自我评价结果为非常满意45%,满意为40%,不满意为15%。结论通过"寓教于练"方法的实施,能够让进修医师尽快掌握肌肉骨骼的超声解剖理论知识,具备常见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独立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声像图资料,记录病变大小、位置、毗邻关系、灰阶超声表现及内部血流情况.结果 14例患者病灶最大径线0.4~4.4cm,平均(1.9±1.0) cm,发生于上肢者最常见(6例),均位于屈侧.根据病变深度不同,9例位于皮下深筋膜,2例位于皮下浅筋膜,位于肌间、肌内和皮肤真皮层内各1例.病变形态以梭形和椭圆形为主(10例).除1例表现为无回声外,其余均表现为低回声,所有病灶后方出现回声增强.11例病灶血流信号不丰富,3例血流信号丰富的病灶体积较大,平均直径为(2.8±1.1) cm,内部可探及高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的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病变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矩阵探头实时双平面成像在超声引导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实时双平面成像模式(RT 3Dxplane)引导下对36例患者进行穿刺组织学活检及穿刺抽液介入治疗,同期对40例患者采用常规超声引导进行穿刺组织学活检.比较双平面成像与常规超声引导下,两组在穿刺时间、穿刺并发症、组织标本长度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全部双平面超声引导介入操作中,调节交互平面的不同部位,可确定针尖的位置及其与靶目标的相互关系.对于肾病肾穿刺患者,双平面引导组与对照组两者之间在穿刺时间及穿刺标本长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40±10)s与(442±12)s,以及(1.0±0.20) cm与(0.9±0.26) cm],所有标本均完整并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对于穿刺并发症,双平面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三维双平面成像技术引导超声介入操作可实时、清晰、直观地观察穿刺针与病变的空间位置关系,降低操作难度,增加操作医师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胰腺钩突部局灶性低回声区的声像图特点和分布规律,为该现象与同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0例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胰腺钩突部回声减低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胰腺超声造影检查,2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其余5例患者在1个月后进行了超声随访.结果 10例患者均在胰腺钩突部显示三角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锐利,范围约(2.5~3.7) cm×(0.7~1.3) cm×(2.9~3.8)c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其余胰腺实质呈均匀高回声.3例超声造影患者钩突部低回声区增强模式与其余胰腺组织相同,未见异常增强或廓清;2例MRI检查患者胰腺均未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其余5例患者1个月后随访低回声区范围未见明显变化.10例患者均排除占位可能,考虑为局灶性脂肪沉积缺失所致.结论 超声检查发现胰腺钩突部低回声区而不伴钩突形态改变及其他占位效应时,需要考虑局灶性胰腺脂肪沉积缺失可能.超声造影检查、MRI或超声随访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